更新时间: 浏览次数: 258
【人物】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
【故事】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。曾经,在他看来,“学手艺是糊口的无奈选择”。然而,拿起大锯、截锯、手锯、推刨、锉刀、凿子、钉锤,他就再也没放下过。从没有工资的学徒,到行业内小有名气的木匠,到开公司的企业家,再到民间博物馆馆长,王文旺数十年与木相伴,传承、发扬着木工技艺和其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【点评】
机械工艺发达的时代,木工技艺如何延续?王文旺用近40年的探索,找到了答案。
了解是热爱的开始,钻研是成功的钥匙。一开始,王文旺眼里,木匠这一行“辛苦、枯燥,入门门槛低,社会地位不高”。但深入了解后,王文旺坚信“没有歪木头,只有歪木匠”,开始潜心打磨技艺。为练刨花,他手上的水泡起了破、破了又起,直到双掌磨出厚茧;修复古建筑,他精心做出大小不一的“虫洞”,增添侵蚀痕迹,将整块木料做旧如旧;机械工艺发展,他又拜师求学,追求用手工技艺解决机械做不了的精工细活……坚持不懈的努力,成就了王文旺的好手艺,也让他走出了精彩的人生路。职业有不同,但都有着大有作为的空间,劳动者扎根岗位,追求卓越,就能创造不凡。
木工不仅仅是一门手艺。榫卯工艺、绳墨画线、“排杖杆”测量法等技法,沉淀着古人的智慧,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。在木匠行当里闯荡多年,王文旺意识到普及木作文化的紧迫性。为建好一座木作博物馆,王文旺中断了生意,将一件件即将消逝的木制器物“请”到一起。为了讲好故事,他又开发出上百门劳动技能课程。拉大锯、推刨子、组装拆解小板凳……在趣味课程的吸引下,越来越多游客来到这里,亲身体验木作物件制作流程,品悟背后的木作文化。如今,这一小而美、精且专的民营博物馆,已成为守护与传承木作文化的民间力量,发挥着保存历史记忆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、优化我国博物馆建设体系等作用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。现实中,还有许多匠人,干一行钻一行,择一事终一生,以热爱和执着将技艺传承下去、助文化传播出去。沂蒙面塑传承人韩红元推动非遗进校园,成立特教班,深入传授面塑技艺。竹编大师张德明创新“双线交叉走丝”技法,将竹丝和瓷器相结合,形成瓷胎竹编,蜚声世界。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将民族元素融入产品设计,与20多家国内外品牌开展合作,让藏羌织绣“盛放”世界。见物、见艺、见文化,一项项工匠技艺,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、推陈出新中生发出更长久、更有影响的生命力。
也要看到,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,需要进行系统规划、给予有力保障。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》,相关部门陆续出台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》等部门规章,多地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……近年来,我国非遗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,人才培养、资金支持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,为古老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。以制度强根基、强保障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正进一步凝聚,力量在进一步汇集。
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这是一代代工匠对手艺的追求,也是对传承的担当。当更多人能够怀揣匠心去传承创新,文化的长河就能滔滔不绝,奔涌向前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4年10月15日 05 版) 【编辑:王琴】 新闻结尾
国精产品分级解析:一线品质引领,二线性价比优,三线市场覆盖广的相关文章
广州进入国庆假期返程高峰 交通部门保障客运秩序的相关文章
文化中国行 何以重阳:登高望远 敬老爱老 乐享健康
彰显“金融为民”担当,邮储银行扎实开展2024年“金融教育宣传月”活动
抚远东极鱼市:中国最东端的百年鱼市
首届海淀马拉松吸引2万余名跑者报名 装备奖牌首次亮相
联合国机构:数十万人受南苏丹洪水影响
重庆破获特大跨境网络赌博案 主犯回国自首